海参网 > 海参养殖技术 > 刺参的人工育苗

苗种的中间育成

苗种的中间育成又称“保苗”。体长3〜5毫米的稚参,还不能作为养殖用苗种,还需要继续培育。按有关质量标准,体长1厘米以上就可作为养殖苗种,体长2厘米以上就可作为增殖放流苗种。但是,参苗培育到多大规格,要根据用户的要求而定,有些用户要求购买大规格的参苗。因此,保苗的时间长短不一,差别很大,有时甚需要越冬。

(―)培育密度

体长3〜5毫米以上的稚参的培育密度与体长3〜5毫米以下的稚参一样,也有个与培育池的生态环境相对应的问题。体长3〜5毫米以上的稚参与体长3〜5毫米以下的稚参的生态习性并没有“质”的变化,即仍为底栖,但却有“量”的变化。即随着生长、摄食量和排出的粪便量逐渐加大,底质(包括池底和附着基)上残饵和粪便明显增多,其直接栖息的空间污染变得更加严重。能否改变这种状态,是体长3〜5毫米以上稚参培育密度大小的重要依据,也是整个“保苗”期间始终都应该关注的问题。

根据20世纪80年代的经验,体长3〜5毫米的稚参,每个聚乙烯波纹板的附着量为300〜500头,这一附着密度仍可继续采用。据此计算,每个附着筐20片的附苗数量为6000〜10000头,每立方米投放5个筐,则附苗量为30000〜50000头。若投放2层筐,附苗数量可增加到2倍,即每立方米附苗60000〜100000头。为了增加附着板的间隙,有的生产厂家每筐只放10个附着片(隔一个插一个附着片),这样,在附着筐数量不变的前提下,附着面积减半。其他附着基由于附着面积小,附着数量可参考上述附苗量适当调整。

根据确定的附苗数量,调整附苗密度时,应将附着基上的稚参全部冲刷下来。具体操作方法是:用水流冲洗或用兔毛软刷将稚参冲刷人网箱中,计数后按要求均匀地撒人放有新附着基的池子,使其在新附着基上重新附着。

(二)筛选与分池

随着稚参的生长,其活动范围不断扩大,摄食量逐渐增加,需要的空间越来越大,如果不人为地按时改变附着密度,自然淘汰就会加剧,稚参生长缓慢,死亡率增高,甚会发生大量异常死亡。因此,在培育过程中,要适时分池,调整稚参的附着密度。例如,平均体重1克左右的参苗,每立方米放苗量应调整为3000〜4000头;平均体重3克左右的参苗,每立方米放苗量应为2000头左右。当然,由于投放附着基的多少、种类不同,总附着面积不同,上述的附着密度可以适当变动。除了附着基上附着的稚参外,池底和池壁也附有不少数量的稚参。一般来说,附着基上附着量约占70%〜80%,池底和池壁附着量约占20%〜30%。个体较小时,附着基上附着的数量较多,个体增大,附着基上附着的数量有减少的趋势。当个体重达到20〜25克时,参苗已很少在附着基上,绝大部分分布于池底,附着基的作用已经不大了。

随着生长,稚参个体大小往往出现分化,而且越是生长快,分化越明显。如果任其发展,小个体的稚参受到抑制,两极分化将会越来越严重。因此,要适时进行筛选,把大小个体稚参分开,分别进行培育。

筛选一般结合分池同时进行。筛选和分池不但合理地调整了稚参的培育密度,而且是对池底和附着基的一次彻底净化。

(三)投喂饲料

鼠尾藻磨碎液和其干粉仍然是体长3〜5毫米以上的稚参的适宜饵料。但是,只投喂该种饵料,由于蛋白质含量低,营养不够丰富,稚参生长慢,要增加含蛋白质较高的配合饲料。市售的配合饲料种类较多,应注意选择。配合饲料蛋白质含量应达到10%〜15%,而且应以动物性蛋白为主。配合伺料也可以自行制作。蛋白质的来源以低值贝类、小型螺类和小型甲壳类为好。

平均体长1厘米以内的稚参,以鼠尾藻磨碎液(或藻粉)和配合饲料混合投喂。日投喂量,鼠尾藻磨碎液50〜100克/米3,配合饲料10〜20克/米3,分4次投喂。

平均体长1〜2厘米的稚参,以配合饲料为主,搭配投喂部分鼠尾藻磨碎液。日投喂量,配合饲料20〜40克/米3,分4次投喂。

平均体长2厘米以上的幼参,可以只投配合词料,日投喂量为幼参体重的3%〜5%。

稚、幼参各生长阶段在投喂鼠尾藻磨碎液和配合饲料时,都可以同时投喂部分海泥,投喂量应根据稚参摄食情况和残饵多少,适当调整。

(四)换水

目前,在体长3〜5毫米稚参的培育中,大致有以下三种水交换模式。

1.换水 加倒池模式日换水2次,每次换水1/3〜1/2(一般为1/2),定期倒池,倒池时清理池底,一般7〜10天倒池1次。该模式水交换量略显偏低,更重要的是底质(包括池底和附着基)得不到及时清理,底质的污染问题没能及时解决。增加倒池次数,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但频繁的倒池,工作量大,而且稚参受机械损伤的几率增加。

2.流水 加倒池的模式日流水量300%〜700%不等,7〜10天倒池一次。该模式水交换量尚可,但用水量较大,从节约资源来说,是其不足。大量流水对减轻底质污染虽然也有作用,但毕竟不够彻底。因此,同样存在底质得不到及时净化,底质的污染未能及时解决的问题。

3.全换水模式 日全换水1〜2次,每次换水将水全部排光后,再放水,冲洗池底。池底的粪便和残饵随水排出,出水口处用网箱收集随水流出的稚参。收集到的稚参中,如果发现有皮肤溃烂的个体,应拣出,放在同一个空池子施药,的方法见后面的病害防治部分。如果溃烂严重,希望不大,或溃烂的个体很少,没有价值,也可弃之。

全换水模式可以及时清理池底的粪便和残饵,操作方便,节省海水,对及时解决底质的污染,效果较好。该模式的缺陷是:稚参干露时间过长,体长3〜5毫米以上的稚参耐干露能力较强,而且随着个体增大,耐干露的能力有增大的趋势。据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的试验结果,体长1厘米的稚参,干露2小时后,移人海水中仍可很快恢复活力。将稚参淹没在0.5〜2厘米的海泥中也不会窒息,半小时便可爬出泥层。如果干露时间不超过40分钟,稚参很少脱落,即使有脱落的个体,还可重新附着。为了减少稚参干露时间,加快换水速度,放水时除了从出水口放水外,还可加一些软管往外虹吸抽水。加水时,可借用两侧的加水口,插上软管同时加水。这样操作,稚参的干露时间控制在40分钟以内,是完全可能的。需要注意的是,在气温较高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减少稚参的干露时间。

在生产中,可能还有其他水交换模式。一般来说,通过水交换,解决水质的污染效果比较好,解决底质的污染贝则效果比较差,而底质又是污染最严重的地方,也是稚参直接栖息的场所,因此,是最需要解决的。全换水既及时净化了水质,也及时地净化了底质,这是其价值所在。

(五)充气

充气的作用与体长3〜5毫米以下的稚参培育基本相同。只是由于稚参的个体越来越大,摄食量越来越多,便量增加,新陈代谢更加旺盛,局部水质更容易变差,水质不均的状况可能更突出。因此,充气量需要更大,气石的数量达到每2米21个。

(六)越冬保苗

越冬保苗期间的管理与秋季大体相似。但是,由于水温不同,与此相应的一些管理措施也就不同。越冬保苗期间,为了节约能量、降低成本,培育水温可以控制在参苗适宜水温的下限,即10〜12°C。投饵量也要相应地减少,约为最适宜水温投饵量的60%左右。换水量也可以减少,每隔24〜36小时全换水1次,倒池次数也要减少,15〜20天倒池1次。

小谢手机和微信:13889481795(长按复制加微信)


请致电:138-8948-1795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