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作为营养丰富的海鲜原料,进入宫廷可算是很早了,是宫廷菜里面的“熟面孔”,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位。
我国对海参食用价值认识由来已久,有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
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人们便开始食用海参了,三国时期吴国的沈莹《临海水土异物志》记载道:“土肉正黑,如小儿臂大,长五寸,中有腹,无口目,有三十足,炙食。”这里的“土肉”指的就是海参。
从宋代开始,人们逐渐知道海参有滋补作用。到了元代,人们对海参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最早关于海参进入宫廷的文献就是元代的。
到了明代,由于商品经济的繁荣和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对海参的起源、形状、味道、功效、主治、副作用等有了更细致的了解。到了明代,上层社会对海参的渴求,使其地位更上一层楼。海参被引入皇宫,开始成为膳食材料之一。
宫廷饮食是中国饮食史上的文化水平。明代宫廷饮食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地位和上层社会的封建饮食制度和礼仪规范。宫廷饮食的规模和文化积淀通过官方氛围传承,层层影响着乡绅、富商、文人和普通百姓的饮食风尚,对社会有着广泛的示范作用,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有着长远的影响。
清代前中期,虽然康熙嘉庆时期,宫中已有进贡的海参,对于海参也是了解甚多,但并未引入清宫御膳中。道光时,宫中御膳中出现海鲜菜肴,并要求地方政府向宫中进贡,海参也步入御膳行列。
到了晚清,海参成为慈禧太后“添安”筵式的必备海鲜原料之一。
小谢手机和微信:13889481795(长按复制加微信)
下一篇:水发海参贮存过长的后果